首页 产品 导购 新闻 商城 拍卖 论坛
 
  新闻首页   |   业界动态   |   通讯天地   |   企业动态  |   软件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软件新闻 > 正文              查看全部软件新闻文章
开放源码理想破灭 到底还缺些什么?

2003-11-24 10:52:59   /()

    传统商业软件正面临着种种问题:市场竞争导致技术不公开,继而导致重复开发。同
时,一旦某软件成了某公司“私家作坊”的产品,尽管软件本身是模块化系统的优秀典范,但由于缺乏“旁观者清”的帮助,必然产生一些设计缺陷和破坏力巨大的安全漏洞。另外,由于软件产品垄断的现象日益严重,用户不得不购买一些自己根本不需要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又有可能降低原有稳定系统的性能表现。

  在这样一个日渐成熟的信息时代,商业软件作为时代的发起人,反而因为市场压力而阻挠了信息的流通和技术的发展。于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免费软件(Freeware)、共享软件(Shareware)等名词的出现,开放源代码模式的概念逐渐浮出水面。

  谁在使用开放源码

  在IT产业前所未有的乐观展望下,开放源码模式不仅在技术,而且在市场上都比传统商业软件显得更优越。

  从产品质量角度讲,开放源码的软件因为受到全球开发人员的监视,在安全方面似乎比商业软件更胜一筹。尤其前一时期病毒的肆虐,使用户对商业软件产品的容忍程度降到最低。试想如果病毒制造者发现漏洞后,不是写出恶意的攻击软件,而是将其公开给全球开发人员,再由开发人员改进源代码,是否比全球用户忙不迭的删除所有电子邮件的画面更加诱人?

  从生产效率角度讲,开放源代码减少了智力资源的浪费,减少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移植工作,提供了开放式平台和开发工具,实现了真正的全球模块化。以开发语言Perl为例,为什么大多数软件老手都喜欢这个简单的语言?因为它像C,有大量公开函数满足各种编程需要,标准模块丰富,大大减少开发时间。其他常见的开放源码软件如MySQL、Jboss、OpenMosix等等都拥有这些特性。仅从经济角度看,这些公开的代码库大大帮助了那些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但囊中羞涩的小公司。

  虽然开放源码的定义并没有给出支持该模式的公司如何在“免费”的条幅下盈利的方式,但大多支持开放源码的软件公司都以销售与软件相联系的增值服务,如技术支持、附加应用软件等获得利润。

  提及开放源码,不可能忽略Linux。而提及Linux,自然不可能忽略Red Hat。1999年Red Hat的上市和紧跟其后的分股,标志着从开放源码模式中盈利的可能性和一个对抗微软操作系统代言人的诞生。同时,为了分得一杯羹,各大硬件厂商,包括IBM、英特尔和惠普等也纷纷投资研究把Linux移植到服务器上的可行性。Linux的矛头更是直指微软,使这个成功的商业软件业巨人坐立不安。

  开放源码还缺什么

  进入2001年的经济低潮后,除了Red Hat外,众多尝试开放源码模式的公司纷纷落马。软件市场的“金钱本色”导致各公司不得不抛弃原有的经营模式,把公开的源代码收回,开发新软件并重建技术保密措施。究其根本原因,不过是以下所列几条。

  问题之一是投资来源和利润来源。开放源码的概念是由专业开发人员最先提出,所以不可避免的缺少对市场效益的周密考虑,而更多的是技术人员对理想开发环境“罗曼蒂克”的幻想,例如完全脱离盈利性公司的制约,技术人员之间无私的共享等等。但没有经济利益的诱惑,开发成熟的软件还是缺少推动力。事实上,纵观近年内Linux的发展,其领导力量往往和公司有互利的合作关系。

  即使各公司对已公开的代码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这也不过是公司对新技术标准施加影响,一旦市场成熟便从中获利的战略手段。例如上述提到的公司如IBM、SuSE、英特尔、惠普和NEC等等,均在Linux内核的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这一举动也扭转了这些公司被业界人士冠以的“得利于开放源码却毫无贡献”的不良声望。

  虽然目前仍有些公司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转换策略,通过开放源码的方式来反抗微软的垄断,但这些公司的开放程度还是有诸多限制。以生产流媒体软件的RealNetwork为例。由于来自于微软的Windows Media Player在流媒体播放器市场的压力,RealNetwork决定生产一种基于开放源码的技术,称为Helix。但RealNetwork没有公开它的核心技术,如压缩和解码等与媒体传播质量密切相关的技术。许多业界分析家担心这种经营模式并不能产生像Linux那样深远的影响,因为后者的开放模式是真正的公开、共享和共利。

  问题之二是用户需求。由于专业开发人员视野的局限,而导致开放源码模式的另外一个不足之处:最终用户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开放源码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开发人员发现软件的不足,写出自己的代码并共享。但用户的位置在哪里?无论用户是指个人,还是指某传统产业公司,总不能苛求这些非专业用户去写一套自己需要的软件吧,这种被忽视的需求和被浪费的商机是不可容忍的。

  Mozilla浏览器和OpenOffice是两个很好的研究用户需求和开放源码模式实践的例子。网景公布其浏览器源码后,Mozilla作为第一个以用户需求为指导,在开放源码模式下生产的第一个正式产品。虽然网景的意图不过是通过开放源码来操作被微软IE主导的浏览器市场,但没有它的支持,Mozilla的出台会继续延期。同样,没有Sun的支持,OpenOffice走向市场也可能是遥遥无期。所以要使得基于开放源码模式的软件产品在市场上获得用户的认可,开发过程还是离不开大公司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第三个问题需要考虑到软件质量和安全机制。仅仅依靠全球程序员的眼睛去搜索软件错误是不够的。首先,测试人员的工作永远不能由程序员来代替,因为任何程序员都不是发现自己错误的理想检测者。其次,寻找他人在代码中的错误,对于大多有此经验的开发人员来说,绝不是个轻松有趣的任务。一个成熟的软件必须经过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和测试等基本阶段,否则软件质量很难过关,更不用提满足什么ISO标准了。除了根据软件工程学提出的种种疑问外,如果把核心代码交给一个“另一阵营”的开发人员,是否能够信任对方送回的免费增值代码?

  2003年11月从Red Hat传来的一系列新闻证实了这个开放源码舵手全新的战略方向:利润和销售额高于一切。11月3日,Red Hat宣布在近期内将停止对其个人用户版的支持。11月6日,一款新的个人用户版Linux面世,这款被称为“Fedora”的软件减少了客户技术支持,增快了更新周期(1年3次发布周期),希望通过其“实验性的快速反应能力”来弥补其质量或性能上的不稳定因素。同时,Red Hat隆重推出企业版Linux 3.0版,并且明码标价,以12个月到18个月一次发布的稳定速度进军企业操作系统软件市场。Red Hat在市场策略方面的大转变,意味着凭借增值服务来销售免费商品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该公司巨大市场份额和现有的运行机制。对利润的迫切需求促成了这个戏剧化的转变。

  在大起大落后恢复平静的IT市场中,许多厂家已经认识到纯粹的开放源码模式虽然是个美好的理想,但现实迫使他们转入到传统或者改良经营模式。而生命力顽强的开放源码模式,也可能在各大厂家的研发机构的夹缝中获得自己的温床。一旦技术和市场环境成熟,出现另一匹类似Red Hat的黑马也是有可能的。



【责编: 蛛蛛】
 
评论】 【订阅新闻邮件】 【推荐】 【  】 【打印】 【关闭】 【至顶
 相关文章
  • Sun誓用Java撼动微软 新财年5方向摆脱困境
  • 各种软件漏洞接连不断 用户打补丁不胜其烦
  •  
  • 电脑新病毒网上现身“小邮差”专偷信用卡号
  • 病毒入侵愈演愈烈 互联网安全饱受威胁
  • 微软首次叫板Google 将提供4种语言新闻搜索
  • “爱情后门”新变种出现 能盗窃用户密码
  • Mimail病毒出现新变体 伪装成PayPal骗钱财
  • Macromedia推新品 Dreamweaver 2004出世
  • 杀毒软件:难道你只会杀价?
  • 查询:
    | 关于我们 | 站点导航 | 投稿指南 | 诚邀加盟 | 客户服务 | 新闻邮件 |
    (C)2003-2004 MyPrice版权所有。